「資料安全應該要能輕鬆守護。」
2019 年起,慕尼黑的 Google 安全工程中心 (GSEC) 便以網路資料隱私權和資料安全性做為發展重心。在這篇訪談中,駐點負責人 Wieland Holfelder 討論了 GSEC 的最新發展、自家團隊的工作方式,以及慕尼黑做為卓越數位中心的定位。
請問 Holfelder 博士,2019 年於慕尼黑正式啟用的 Google 安全工程中心 (簡稱 GSEC),主要是處理什麼業務?
GSEC 是 Google 全球隱私權和安全性工程中樞。這裡的團隊負責開發新產品、掌握使用者需求、分享我們的知識,以及與合作夥伴協力提升網路安全性。
德國相當重視資料隱私權和安全性,這對於 Google 在德國設立安全工程中心有多重要?
十二年前,我在慕尼黑設立 Google 辦公室時,很快就發現德國使用者非常重視資料保護。於資料保護和資料安全上,我們首先成立了專門的開發團隊。在慕尼黑發展這些團隊十年後,我們想更全面思考線上隱私權和安全性,開放溝通管道,因此自然而然選在慕尼黑設立 GSEC,專門處理這些議題。我們致力確保所有產品符合歐洲《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 的規定。其他國家/地區也已開始瞭解並注重隱私權和安全性。事實上,資料隱私權和安全性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受重視。
GSEC 是國際化的工作場所,員工來自超過 40 個不同的國家/地區。
為了開發及改進國際性產品,我們必須具備各種觀點,因此我們員工組成最好能反映使用者的多元性。不過,我們還離目標很遠,日後會持續努力打造多元團隊。例如我們希望開發團隊有更多女性成員。
GSEC 員工的日常大概是如何?
我們有超過 200 名隱私權工程師每天負責開發及改進 Google 帳戶,以及 Google Chrome 瀏覽器等產品。我們也會為有興趣的人舉辦研討會,包括安全性訓練課程以及「差異化隱私程式碼研究室」等活動。這對我來說特別重要,因為整個大環境在快速改變,而我們希望提供更多有關網路安全性的資訊。
慕尼黑 Google 安全工程中心:我們的使命
你負責的業務中,有哪些是網路使用者每天可能會接觸到的?
舉例而言,Google 產品使用者可能曾疑惑 Google 會將哪些資料用於個人化服務,以提供更精確的搜尋結果。在 Google 帳戶裡,就能看到用於個人化資訊的活動資料總覽,使用者也可以決定是否要繼續讓 Google 收集這類資料,再自行設定 Google 帳戶。為此,我們開發了隱私權檢查功能,方便使用者快速設定 Google 帳戶的隱私權偏好。我們為 Chrome 和 Android 開發了密碼管理工具,可在需要時為每個網站和應用程式自動設定及儲存密碼。使用者也可透過「密碼安全檢查」功能分析密碼,確認是否有任何安全性問題。只要幾秒,他們就能查看是否有密碼因資料竊取而遭到外洩,並能按照操作說明變更密碼。對於 GSEC 在密碼保護工具上的成果,我感到特別自豪。
是否能說明為什麼?
網路釣魚網站騙不了密碼管理工具。你可以為每個網站設定新的高強度密碼,而且不必自己記下來。這不僅可以防止駭客猜出密碼,還能避免你在多個網站上使用相同密碼。
為什麼這樣會有問題?
假設我要用某個網站為太太訂花,但為了建立顧客帳戶,我在網站上隨意輸入在其他網站使用過的密碼。如果駭客能夠存取那家花店的伺服器並取得密碼,不但能迅速判斷是否能使用相同密碼存取我的電子郵件帳戶或 Google 帳戶,還能為我使用的其他帳戶設定新密碼。密碼管理工具可自動為每個網站產生不重複的高強度密碼,確保你的上網安全。
「開發國際產品需要多元觀點。」
Wieland Holfelder
Google 工程部副總裁兼駐點負責人
還有更安全的做法嗎?
有,如果你有 Google 帳戶,也可以使用雙重驗證。如果啟用這項功能,每次使用新裝置登入帳戶時,都必須輸入手機收到的驗證碼。
GSEC 如何開發這類新產品?
比方說,我們會邀請使用者參加「使用者體驗研究室」或線上訪談,瞭解他們的網路使用情形或資訊搜尋方式,以此判斷他們大概需要哪些工具和協助,才能在經過充分考量後,決定自己的隱私權偏好。我們會提出許多問題,例如請使用者說明自己如何與其他家人一起使用 Chrome 瀏覽器。另外還會請使用者與 Google 產品互動,評估他們對產品的反應。這些深入分析相當重要,可讓我們瞭解相關資訊的顯示位置是否恰當,或是介面和按鈕是否實用,進而確保產品符合使用者需求。我們的理念是:使用者不需要是安全專家,也能安心上網。這些現況以及使用者的需求差異,將持續引導我們未來的發展。
你們目前正在處理許多專案,其中包括淘汰第三方 Cookie。什麼是 Cookie?
Cookie 在網路問世時便已存在,是網站供應商用於在電腦本機儲存資訊的小型檔案,目前仍在網際網路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第一方 Cookie 可用於保持線上帳戶的登入狀態,或是在電子商務網站上提供購物車功能。另外還有第三方 Cookie,用途包括顯示相關廣告,以及儲存你在線上搜尋特定產品的記錄。也就是說,假如你在某個網站上尋找後背包,Cookie 可以記錄下來,並向你顯示另一個網站上有相似後背包的廣告。
為什麼會這樣?
網路是幾乎免費的開放平台。網站內容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廣告收入,廣告越貼近使用者需求,就越能讓使用者和供應商受惠。
第三方 Cookie 可用於追蹤使用者的線上活動。你們目前正設法禁止這類行為發生,對嗎?
沒錯,我們目前正在開發「Privacy Sandbox」,讓廣告主日後無法再透過 Cookie 辨識使用者。網路社群逐漸意識到,第三方 Cookie 並不符合使用者的期望。使用者要求進一步保障個人隱私權,包括充分瞭解、自行選擇及控管個人資料的使用方式,而網路生態系統顯然必須與時俱進才能滿足這些需求。為終止跨網站追蹤行為,網路必須停止使用第三方 Cookie 與瀏覽器數位指紋採集等其他隱密技術。但過去 30 多年來,許多核心網路功能已經變得相當仰賴這些技術。我們不希望網路失去其重要功能,例如讓發布商拓展業務及維持網路環境的永續發展、確保所有人都可以存取各種內容、讓使用者在個人裝置上享有最佳使用體驗,以及區分真實使用者和機器人/詐欺者等等。我們的目標是透過 Privacy Sandbox 開放原始碼計畫,讓使用者在上網時更有隱私、更安全,並同時為發布商提供支援。
Google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我們正與網路社群合作,開發新技術,以保護使用者的資訊隱私,避免使用數位指紋採集等侵入式追蹤技術,同時讓網站能放送實用廣告,維持業務運作。這項計畫是Privacy Sandbox 計畫的一環。今年稍早,我們搶先展示了 Topics API,這項新的 Privacy Sandbox 提案是依據監管者、隱私權提倡者和開發人員的意見回饋打造而成,旨在按照興趣顯示廣告,而且會取代 FLoC 機制。這個 API 可根據使用者造訪的網站推測他們感興趣的內容 (例如「體育」),讓廣告客戶顯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廣告,並且在整個過程中以最完善的方式保護使用者隱私權。Cookie 過去一直用於辨識使用者,但 Topics 的用意在於讓個人瀏覽記錄只保存在瀏覽器中或裝置上,而不會與包括廣告客戶在內的任何人分享。這表示廣告主能繼續放送符合需求的廣告和內容,而不必追蹤整個網路。
我們其他 Privacy Sandbox 的提案 (包括 FLEDGE 和 measurement API) 也取得長足進展,並與英國競爭及市場管理局 (CMA) 持續合作,確保我們發展的各個提案適合整個生態系統。
近年來,慕尼黑已成為數位新創公司和其他科技公司的熱門駐點。身為 Google 慕尼黑駐點負責人,你的感受如何?
慕尼黑正在經歷驚人轉變。不僅 Apple、Amazon 和 Google 選擇在這裡投資及拓展營運據點,其他優秀的公司也做出了相同的決定,例如提供資料分析服務的獨角獸公司 Celonis。這個地區有許多其他厲害的科技公司,因此設立在慕尼黑的 B2B 公司比例比其他地方都還要高。這裡還有一些設有當地創業中心的卓越大學,例如慕尼黑大學和慕尼黑工業大學。此外,巴伐利亞邦政府的「High-Tech Agenda」(高科技綱領) 行動計畫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協助。舉例來說,人工智慧和量子運算領域就獲得了大量資金挹注,這是很棒的事。慕尼黑除了長久以來對隱私權和安全性的重視,以及工程和科技的專業發展以外,還具有重要的經濟定位、良好的政治支援、一流的教育機構和絕佳的生活品質,種種優良條件使其成為設立據點的理想地點。
GSEC 兩年前在巴伐利亞首府正式啟用。
目前 Google 正在慕尼黑興建新辦公室。你們的計畫是否因 COVID-19 疫情而改變?
在疫情之前,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辦公室工作,辦公室裡有眾多咖啡廳、會議室和餐廳,同仁可以面對面交流及共同創造事物。這種工作模式在疫情期間顯然經歷了大幅轉變,我們現在正在運用去年獲得的經驗,規劃令人期待的新 Arnulfpost 專案。
遠距工作也能營造出同樣的氛圍嗎?
我們公司透過雲端服務起步和成長,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與雲端密不可分。因此,我們鼓勵員工透過線上早餐會互動,或召開視訊會議。不過,我們認為不能永遠依賴過去累積的社會資本,許多新進員工甚至根本還沒踏進辦公室過,對所有主管來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要顧好每一個人,是不容易的挑戰。
這會如何影響慕尼黑 GSEC 團隊未來的工作模式?
我們堅信員工必須聚在一起工作,才能創造必要的機緣,幫助他們激盪出創新構想,因此我們不會採取全遠端的工作模式。不過,我們思考過是否所有人都必須在固定地點工作。銷售團隊早已能夠彈性工作,工程師的許多開發工具也逐步移至雲端。未來每個團隊可自行決定要保留多少彈性和固定的工作地點。或許我們需要的是更多配備攝影機、投影機和電子白板的創意空間,讓同仁腦力激盪,而不是固定的工作地點。
.
相片:Sima Dehg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