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使用者對產品的反應。
使用者體驗研究員的工作是研究使用者如何與產品互動。Arne de Booij 的專長是使用者體驗和線上隱私權,而隱私權與安全性部門工程總監 Stephan Micklitz 負責打造隱私權和安全性工具。
Arne de Booij,你在 Google 擔任使用者體驗研究員,負責分析使用者如何使用隱私權和安全性工具,能分享心得嗎?
Google 使用者體驗研究經理 Arne de Booij:「或許我這段話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不過,使用者希望能安心上網,保有資料隱私。網路規模和複雜度近幾年來不斷增加,使用者開始懷疑線上環境是否真的安全,也質疑自身隱私是否受到妥善保護。現代人生活非常依賴網路,而且資料外洩的報導也時有所聞,會有這樣的疑慮也是理所當然。」
使用者體驗研究員 Arne de Booij (左) 和軟體工程師 Stephan Micklitz (右) 正在發表看法
使用者在網路上實際的隱私與安全行為又是如何呢?
De Booij:「過去幾年來,我們研究了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的使用者,發現大家都認為隱私權非常重要。事實上,以前大家通常不會花太多時間瞭解隱私權資訊或調整相關設定。其他研究結果也顯示,許多人常會毫不猶豫地在陌生網站上輸入自己的詳細聯絡資料,例如比賽的報名網站。因此,像 Google 這樣的公司有責任清楚說明資料的運用方式,同時提供操作方便的控制選項,方便使用者視需求管理自己在線上服務中的體驗。」
「我們的責任就是以使用者能理解的方式說明。」
Arne de Booij
Stephan Micklitz,你的工作是確保資料隱私與安全性,請問你得到什麼結論?
Micklitz:「我們的目標很單純,就是繼續開發能讓使用者控管個人資料的服務。使用者往往在問題發生時才會重視資料隱私和安全性,例如在帳戶被盜用或讀到隱私和安全性事件的新聞報導時,才開始積極處理這類問題。重要的是,當發生這類問題時,使用者應瞭解如何檢查線上活動記錄及視需要變更密碼。」
De Booij:「事實上,不會有人一早醒來就想著『我最好馬上檢查Google 帳戶的隱私權設定。』這種事不太可能發生。多數人都不會優先考慮資料隱私和安全,因此我們近幾年來開始定期提醒使用者檢查相關的設定。」
要如何取得洞察資料,打造更優質的產品呢?
De Booij:「有很多方法。線上問卷調查適合用來分析使用者如何操作 Google 帳戶等應用程式,如果要瞭解使用者的看法與感受,最好的方法是個人訪談。如果要進一步瞭解文化差異,我們會在世界各地執行問卷調查,地點包括街道、市場研究工作室,甚至會到使用者的住處。到使用者家中訪查特別有意思,因為可以實際看看他們如何使用裝置和資料,更貼近瞭解他們的行為模式。」
Arne de Booij (左) 在格羅寧根大學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取得實驗心理學碩士學位,並於恩荷芬科技大學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取得工程專業博士學位。他表示:「使用者體驗研究員要確實識別使用者的需求。」
可以舉個例子嗎?
De Booij:「我的幾位同事曾到日本拜訪一位女士,在她的住處討論 Google 帳戶服務。這位女士並不熟悉這項服務,開啟畫面後便下意識地將螢幕轉過去,避免我的同事看見。不過,當瞭解 Google 帳戶如何運作、如何刪除資訊,以及如何選擇 Google 使用資料的方式後,她很驚喜,有正面評價。」
Stephan Micklitz,請問你也遇過類似的訪談對象嗎?
Micklitz:「有喔!像我們當初設計 Google 帳戶的原型時,要測試並瞭解使用者的反應。第一位受試者開啟帳戶頁面後就盯著畫面很長一段時間,但什麼都沒做,第二位受試者的反應也一模一樣。我心想『好吧,這跟我想像的不一樣。』顯然那些人不知道如何使用 Google 資訊主頁。」
「使用者體驗研究在開發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Stephan Micklitz
於是你就重新設計使用者介面了嗎?
Micklitz:「重新設計不只一次,是好幾次!我們持續修改,力求使用者介面簡單好懂、人人會用。」
使用者體驗研究真的有助提升服務品質嗎?
Micklitz:「這類研究在開發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舉例來說,先前開發閒置帳戶管理工具時,我們研究了這項功能的使用者體驗。Google 帳戶現在有這項功能,使用者可自行決定帳戶在閒置一段特定時間之後,系統該如何處理使用者資料。這是一項全新產品,市面上還沒有其他公司推出類似功能。開發時,我們做出原型並測試,然後打造第二個原型,並多次重複相同程序,直到產品獲得許多使用者好評為止。」
看到自己的研究促成實質變革,一定很有成就感吧!
De Booij:「這就是這份工作的魅力所在。我們確實找出使用者的需求。」
相片:Conny Mirb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