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Hero_Desktop@2x.jpg

一​站式​控制​中心:​Google 帳戶

Stephan Micklit​z ​和​ Jan Hannemann 花​了​多​年​的​時間​來​開發​資料​控制​工具,​讓​使用​者​可以​決定​想​和​ Google​ ​分享​哪些​資料,​以及​想​將​哪些​資料​保密

分享

當 ​Stephan Micklitz​ 告訴​別​人​他​在​ Google ​工作,​便經常​遇到​有​人​會​問:​「您為​什麼​需要​這​麼​多​的​資料?」​他​會​解釋:​「這些​資料​令​ Google ​產品​更​切​合您​所​需,​例如​以​合適​的​語言​提供​搜尋​結果,​又​或​者​建議​最快​的​回家​路線。​但​我​經常​指出​您​可以​選擇​ Google ​儲存​資料​的​方式,​以及​ Google ​是否​可以​運用​資料​為​您度​身定​制​適合​產品。​通常​他們​都​要​自己​親眼​看到,​才會​相信​我!」

「我們​希望​能​提供​個人化​服務,​並​簡化​版面​配置。​」

Jan Hannemann

.

Micklit​z ​自 200​7 ​年​起​已​在​ Google ​工作。​他​是​慕尼黑​的​首​批​員工​之​一,​很​快​就​在​網上​安全​和​資料​私隱​方面​擔任​領導​角色。​自 201​0 ​年​起,​Micklitz​ 先​後​帶領​多​個​重要​ Google ​產品​的​全球​開發,​以​加強​網​上​安全​及​私隱。​他​認為,​Google 早於​ 2​00​8 ​年便​將​該​部門​的​總部​設​在​德國​是​明智​之舉。​Micklitz ​回​想道:​「Google ​希望​成為​最​深入​討論​私隱​問題​的​公司。​」

自此​之後,​便​發生​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 ​(GDPR)​ 於​ 2​01​8 年​ 5​ 月​ 25 日​生效,​嚴格​規管​個人​資料​的​使用​和​儲存。​Micklitz ​回想​起​ 2​01​6​ 年​和​同事​第一​次​閱讀​此​法例​條文​的​時候。​他​回憶道:​「很​明顯,​我們​所​建立​的​很多​控制​項​和​工具​已​符合​ GDPR ​的​要求,​但​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現在,​他​帶​我​到​會議室​與​他​的​同事​ Jan Hannemann 會面。

Privacy and security@2x.jpg

工程​總監 ​Stephan Micklit​z ​(左)​ ​負責 Google ​的​全球​私隱​及​安全。​他​曾​在​慕尼黑​工業​大學​修讀​電腦​科學,​並​由​ 200​7 年​尾​開始​在​ Google ​的​慕尼​黑辦公室​工作。

.

Google ​在​ 2​00​9​ 年​推出​首​個​資料​私隱​工具​「Google ​資訊​主頁」。​Micklit​z ​和​他​的​團隊​負責​開發​這​個​工具。​多​年​來,​這​個​工具​加入​了​多​項​新功能。​自 201​3 ​年​起,​使用​者​可​透過 閒置​帳戶​管理員管理​ Google​ 數​碼​遺產;201​4​ 年, 安全​檢查 功能​推出​;201​5​ 年, 私隱權​檢查 功​能​亦​相繼​推出。​這些​新工​具​逐步​指示​使用​者​如何​完成​資料​私隱​和​安全​設定。

在​ 2​01​5​ 年,​Google ​推出​了​「我​的​帳戶」,​整合​所有​ Google ​服務。​使用​者​首次​可以​透過​一​站式​的​控制​中心,​查​看​ Google ​儲存​的​個人​資料​類型,​並​可​自行​決定​想要​刪除​的​資料​以及​關閉會​儲存​資料​和​追蹤​網上​活動​的​功能。​使用​者​亦​可以​退出​使用​個人化​廣告。​「我​的​帳戶」​自​推出​以來​不斷​擴充​和​改良。

「我們​必須​讓​每​位​使用​者​都​可以​選擇​允許 Google ​儲存​的​資料。​」

Stephan Micklitz

201​8 年​ 6​ 月,​這​項​服務​經過​全面​革新,​而​「我​的​帳戶」​亦​改名​為 Google 帳戶。​產品​經理​ Jan Hanneman​n ​與​ Stephan Micklit​z ​一起​負責​重新​設計​這​項​服務。​Hannemann​ 持​有​電腦​科學​博士​學位,​自 201​3 年​起便​於​ Google ​的​慕尼​黑辦公室​工作。​他​曾​協助​開發​「我​的​帳戶」,​至今​仍​負責 Google ​帳戶​的​運作。​他​的​同事​甚至​為​他​起​了​「Google 帳戶​先生」​的​外號。

Hannemann ​使用​自己​的​智能​手機​解釋​ Google ​帳戶​的​新​設計:​「我們​希望​能​提供​個人化​服務,​並​簡化​版面​配置,​尤其​是​針對​在​螢幕​較​小​的​流動​裝置​上​提供​的​體驗。​」​Stephan Micklitz ​拿起​自己​的​智能​手機,​開啟​應​用​程式​並​解釋:​「例如​當我​使用​服務​時,​軟件​會​向​我​提供​執行​『​安全性​檢查』​的​選項。​在​這​裡,​我​可以​即時​看到​ Google ​有​沒有​任何​建議,​讓​我​可以​改善​自己​ Google ​帳戶​的​安全。​」

Micklitz 和 Hannemann@2x.jpg

Jan Hannemann ​(左)​ 是​「Google ​帳戶」​ ​(以​前稱​為​ My Account)​ ​的​產品​經理。​該​服務​是​使用​者​的​一​站式​控制​中心,​讓​他們​檢查​安全性​和​資料​私隱。

Micklit​z ​和​ Hanneman​n ​的​大部分​產品​開發​工作​以​「Google​ 問卷​調查」​為本,​藉此​瞭解​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如何​使用​個人​服務,​以及​他們​的​整體​態度。​Hannemann ​表示:​「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通常​比​美國人​更​加質​疑​個​人​資料​的​使用。​這​當然​與​我們​的​歷史​有關。​」​ ​不過,​並​非​所有​使用​者​都​反對​系統​儲存​自己​的​資料。​Hannemann ​說:​「有些​人​覺得​智​能​手機​能​提醒​他們​何​時該​前往​機場,​是​非常​實用​的​功能。​某些​人​則​喜歡​自動​完成​功能,​讓​搜尋​引擎​預測​搜尋​字詞​的​其餘​部分。​只有​當​使用​者​允許​我們​使用​他們​的​資料​提供​切合​所​需​的​產品​時,​才​能​成就​上述​功​能​和​許多​其他​服務。

Stephan Micklitz ​表示,​涉及​私隱​的​問題​永遠​無法​以​單一、​劃一​的​方法​解決。​這​部分​是​因為​每​個​人​都​是​個體,​而且​使用者​的​需要​會​隨​時間​而​變化。​「我們​必須​讓​每​位​使用​者​都​可以​選擇​允許 Google ​儲存​的​資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一直​不斷​改善​我們​的​工具。​」

.

攝影:​Conny Mirbach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