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控管中心:Google 帳戶

Stephan Micklitz 和 Jan Hannemann 花費多年時間開發相關工具,讓使用者可決定哪些資料要提供給 Google,哪些則只有自己能夠存取

當 Stephan Micklitz 告訴別人自己任職於 Google 時,對方往往會問:「你們為什麼需要這麼多資料?」對此他表示:「資料可以讓 Google 產品更加貼近你的需求,例如以適當的語言提供搜尋結果,或是建議需時最短的返家路線。但我總是會提醒對方,你可以選擇 Google 儲存資料的方式,並決定是否要讓 Google 的產品利用這些資料來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服務。對方通常要親自見識我所說的控制項後,才會相信我!」

「我們想讓這項服務貼近使用者的個人需求,並讓版面配置更清楚明瞭。」

Jan Hannemann

Micklitz 從 2007 年起便任職於 Google。他是最早加入 Google 慕尼黑團隊的員工之一,且很快就成為線上安全性和資料隱私相關計畫的領導者。自 2010 年起,Micklitz 負責主導了幾項重大 Google 產品的全球開發作業,目的是要加強線上安全性和隱私防護。他認為,Google 在 2008 年將相關部門的總部設在德國,可說是明智之舉。Micklitz 回憶道:「Google 當時想在隱私權議題討論熱度最高的地方設立據點。」

在那之後,一切已大不相同。其中最重要的改變,是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 在 2018 年 5 月 25 日生效,規範了個人資料的使用與儲存行為。Micklitz 記得在 2016 年與同事首次閱讀法條內容的情形,他表示:「Google 當時已推出的許多控制項和工具皆符合 GDPR 的規定,但我們顯然還有待努力的部分。」現在他要帶我走進會議室,與他的同事 Jan Hannemann 碰面。

Micklitz Hannemann 頂端圖片
Micklitz Hannemann 底部圖片
Micklitz Hannemann 精選圖片

工程總監 Stephan Micklitz (左) 負責處理全球 Google 的隱私權與安全性問題。他於慕尼黑工業大學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攻讀電腦科學,並從 2007 年下半年起於 Google 慕尼黑辦公室服務。

Google 在 2009 年推出自家第一個資料隱私工具:Google 資訊主頁。這項工具是由 Micklitz 和他的團隊負責開發,且多年來還新增了其他功能。自 2013 年起,使用者可透過閒置帳戶管理員管理自己在 Google 服務中的數位遺產。此外,Google 資訊主頁在 2014 年和 2015 年還分別加入了安全設定檢查隱私權設定檢查。這些新工具可逐步引導使用者檢查自己的資料隱私和安全性設定。

2015 年推出的「我的帳戶」整合了所有 Google 服務,前所未有的一站式控管中心可供使用者查看 Google 儲存的個人資料、自行決定要刪除的資訊,以及關閉會儲存資料和追蹤線上活動的功能,還可選擇停用個人化廣告。「我的帳戶」在推出後仍持續加入新功能,且不斷精進改善。

「我們必須讓每個使用者都能選擇 Google 可保存的資訊。」

Stephan Micklitz

這項服務在 2018 年 6 月再次大幅改良,並從「我的帳戶」變成「Google 帳戶」。除了 Stephan Micklitz,產品經理 Jan Hannemann 也共同負責進行這項改良計畫。Hannemann 是電腦科學博士,從 2013 年起任職於 Google 的慕尼黑辦公室。他不僅協助打造「我的帳戶」,且至今仍負責改善 Google 帳戶服務,他的同事甚至為他取了「Google 帳戶先生」的綽號。

Hannemann 使用他的智慧型手機來說明 Google 帳戶的新設計:「我們想讓這項服務貼近使用者的個人需求,並讓版面配置更清楚明瞭,尤其是在螢幕較小的行動裝置上,版面更需要調整改善。」Stephan Micklitz 拿起自己的智慧型手機,並開啟應用程式做進一步的解釋:「當我執行這項服務時,軟體會提供一些選項,例如讓我選擇進行安全設定檢查。透過此功能,我很快就能查看 Google 是否有提供什麼樣的建議,協助我提升 Google 帳戶安全性。」

Jan Hannemann
Stephan Micklitz

Jan Hannemann (左) 是 Google 帳戶 (舊稱我的帳戶) 的產品經理。此服務為一站式控管中心,可讓使用者檢查自己的安全性與資料隱私設定。

Google 會透過問卷調查,瞭解全球使用者利用個別服務的情形,以及使用者的普遍態度,而這類問卷調查的結果,正是 Micklitz 和 Hannemann 開發產品時的重要依據。Hannemann 指出:「對於將自己的個人資料交由他人使用,歐洲人 (尤其是德國人) 往往比美國人更容易抱持懷疑態度,當然,這和我們的歷史有關。」 並非所有使用者都反對讓 Google 儲存自己的資料。Hannemann 表示:「智慧型手機可以提醒使用者該前往機場了,有些人認為這類功能相當實用。有些人則喜歡自動完成功能,覺得讓搜尋引擎預測搜尋字詞的剩餘部分很方便。但如要享有這些功能和許多其他功能,使用者必須允許 Google 的產品使用他們的資料,以便提供貼近個人需求的服務。」

Stephan Micklitz 指出,每個人的隱私權需求都不盡相同,不可能有一體適用的隱私權解決方案,而且使用者的需求會隨時間改變。他表示:「我們必須讓每個使用者都能選擇 Google 可保存的資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會持續改善相關工具。」

照片來源:Conny Mirbach

探索 Google 如何協助確保 所有人的線上安全